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转载]转贴:何必上教会?——读《何必上教会》

原文地址:转贴:何必上教会?——读《何必上教会》作者:freddy 一、何必上教会   Philip Yancey—杨腓力是美国人,基督徒作家,深受弟兄姐妹的喜爱,他写的许多书一出版,就成了畅销书,屡中金奖。他一九九八年写的《何必上教会》一书也是如此。杨腓力的书籍有一个特点,就是敢于说实话。

在〈何必上教会〉一书仍然如此。他说,他从小就在教会中长大,但步入青年期后,却对教会裹足不前了。为什么呢?他说:"基督教使我远离基督"。【注一】具体地说:首先是虚伪。

当年有人问尼采,为什么对基督教抱如此负面的印象。尼采回答:如果他们稍稍有点得救的样子,我就会相信他们宣讲的救赎。杨腓力对此深有同感。其次是文化上的:一成不变的程序仪式,周而复始的重复,一样的会众等等,令他感到厌烦。

当然还有在教会中盛行的种族主义,牧师经常在讲台上讲:黑人是被神诅咒的次等人,生来就要作奴隶。虽然教会中谈论恩典,但大家却靠律法生活;谈论爱,却流露出憎
恨。虽然如此,但他还是不得不承认:"教会弥补了我内心的某种需要,那是用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填补的,"每次他远离教会,就发现受苦的还是他自己,所以最后总会再兜回教会。【注二】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地学会了看教会的四种方法:   向上仰望:仰望上帝。

祁克果说,有人常把教会当作戏院,坐在观众席上,专注观赏台上的演员抓住了每个观众的目光。真理是与之相反的:在教会中,是神,而非会众,才是最重要的观众,因此,主日崇拜完毕后,我们该问的不是我得着了什么,而是神喜悦我内心的改变吗?【注三】   向四周看:寻找一群完全不同于我的会众。他最初去教会时,刻意地寻找会友的背景与自己相似的教会。他后来认识到自己错了,因为上帝复合的大爱,是基督徒群体的根基,她已经超越任何国籍、种族、社会地位、年龄、或性别的差异。

【注四】   向外观看:主动地服事他人,同心协力地关心身边的社区。大主教威廉•汤朴曾经说:教会是世上唯一为了非会员的利益着想的组织团体。布道家包乐说:教会就像"堆肥",聚在一起,臭味四溢;分散开来,丰富世界。杨腓力现在相信"一间教会的成败,在于是否能够跨出教会的篱笆,将触角向外伸展。

"【注五】   向里观看:反省自己。求神清理心中争竞与批判的毒素,求神用恩典充满自己。

杨腓力从这四看中看到:教会是使上帝最初心意得以实现的巅峰,是世界上的一个新群体,基督的身体成为至关重要的崭新身份。因此,他特别喜欢巴特对教会的定义:"教会存在是为了在世上设立一个新的标记,与一般世人的行事方式极其不同,甚至互相抵触,因为教会充满应许。"【注六】   结论:为何去教会?因为教会中充满了上帝的应许。

二、神原本的计划   教会究竟是什么?她应该是什么样呢?杨腓力用当代美国人容易理解的六个比喻说明了这个问题:   1、教会是神的十二步骤团体疗法。他问美国"戒酒者协会"中的一个成员:他们协会的哪一样特质是教会所欠缺的,那人回答:依赖。他说他无法感受到许多基督徒竭力依赖上帝或是彼此依赖。但在"戒酒者协会",大家都是难兄难弟。

杨腓力的结论是:教会是全然依靠神并且弟兄姐妹彼此相互依赖的群体。教会是一个让我毫无羞愧地说"我不需要再继续犯罪,我需要的是另一个罪人"的地方。【注七】   2、神的驾照监理处。

杨腓力在美国的汽车驾驶执照监理处发现,世上原来有这么多与自己不同的人,并且聚到了一处。由此他想到教会。教会应当是众多背景不同的弟兄姐妹,受主的呼召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注八】   3、神的急救中心。

教会就像急救中心一样,是我们随时可以把自己的苦痛带去治疗而且也乐意帮助我们的地方。4、神的高架铁路。乘坐芝加哥的高架铁路,社会百态,尽收眼底。杨腓力由此想到"神的教会,够大、也够小,她能叫谦卑人处高位,也能使在高位的谦卑下来。

"他还引用了帕斯卡尔的一段话:"基督教能提升凡夫俗子的内在心灵,并使骄傲的人谦卑自己,尊重外在仪式。内在心灵与外在仪式,两者缺一不可,因为凡夫俗子必须了解圣经的精义,知识分子也必须把心灵降服在圣经之下。

"【注九】   5、神的家庭。教会是家庭而不是机构。机构是基于成员的地位与职权而构成的,但一个孩子之所以成为家庭中的一员,只因为他刚好在这个家庭出生。卢云神父为"群体"所下的定义是:"最不想和他共处的人,必然会在那儿。

"杨腓力则说:教会是"因着在耶稣基督里的共同凝聚,更进一步地,志愿与一群陌生人齐聚一处。"【注十】   6、神的球场更衣室。球场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但耶稣的国度呼召我们的却是另一种方式:不是在于我们的表现,而是在于他为我们的付出。我们只要紧紧跟随耶稣,毋须达到怎么样的成就。因此,"教会应该不是另外一个竞争或是对人品头论足的地方,就像优胜球队的更衣室一样。

教会是个欢腾、感恩的地方,庆贺罪得赦免的大好佳音,庆贺神就是爱,庆贺神早已为我们打赢了那一场永世的争战。"【注十一】   7、神的福利委员会。喂饱饥饿的人,把福音传给穷人。三、将头探出围墙外的世界   在这一章的前面,杨腓力先引用了〈未识之云〉中的一段话:神以充满怜悯的双眼,看的不是你目前的光景,也不是你过去的记录,而是你切望成为怎样的人。

然后总结了新约中的教会模式,说:"教会的活动主要是为教会之外的人设计的。"【注十二】   在事奉中,如何在过度敏感与情绪厚茧(的保护层)当中取得平衡?这是他在这一章探索的主要问题。

基督徒当高度敏感地"感受他人的痛苦。也就是吞咽别人的泪水"。

【注十三】这种"对于痛苦的敏锐感觉,能成为一项资源,一群意外的恩赐。使我们为之心碎的泪水,也可能滋润我们,这是神最为看重的。"【注十四】因为它使我们有机会学习怜悯,谦卑,忍耐以及其他的品质。许多服事的弟兄姐妹常有灯枯油尽之感。

杨腓力的劝告是要注意"危险信号":   1、我在意这个人的痛苦,是否过于对这个人的关怀?我们应当避免"救主情结",以为全世界的责任都压在自己肩上。有句名言说得好:"别人的十字架不是我的十字架"。"当我们能够领悟罪恶感已经被神挪去,唯有神能够拯救,那么,我们就能自在地事奉,就能过真正谦卑的生活。

"(卢云语)【注十五】   2、周遭是否有一群人,看重我所作的?事奉的人需要通过由属灵的同伴所组成的群体的支持。3、他引用道格拉斯的话说:"不要把神与生活的遭遇混为一体。"【注十六】坚信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能使我与神的爱隔绝。这样的认识和自信,能帮助我们面对事工"事与愿违"的沮丧和无力感。

4、弄明白谁是我真正服事的对象?"惟一有效的事奉者,无论是义务的或是全职的,都是向呼召自己的那位主负责。"【注十七】   杨腓力曾幽默地说,就某些方面而言,教会是神孤注一掷的赌注。

因为教会是由总是亏缺上帝荣耀的人们所组成的。鲁益师也写过:"只要能够分派给受造之物的事物,神似乎自己什么也不做,他能够在眨眼之间做得尽善尽美的事,却容许我们拖拖拉拉地做、而且错误百出"。

【注十八】为什么呢?因为神把一个任务托付给了教会:在世人中活出上帝的同在。基督徒就像一个很差的乐队对着一群从来没听过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听众演奏这个杰作一样,"即使我们可能永远达不到作曲者心目中的标准,但这却是世人听到这些乐曲的惟一方式。

"【注十九】 注释:   一、何必上教会:【注一】,〈何必上教会〉杨腓力著,屈贝琴译,台北,校园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24页。【注二】,【注三】,【注四】,【注五】,【注六】,同上引,第30页;第33页;第41页;第47页;   二、神原本的计划:【注七】,【注八】,【注九】,【注十】,【注十一】,同上引,第81页;第86页;第97页;第103页;第107页。

三、将头探出围墙外的世界:【注十二】,【注十三】,【注十四】,【注十五】,【注十六】,【注十七】,【注十八】,【注十九】,同上引,第116页;第125页;第136页;第147页;第152页;第156页;第163页;166页。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